战疫中的“成志课堂” —— 清华附小全国电视公益直播助力“停课不停学”纪实

作者:余闯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0-05-21

全体教师参与备课,7000人次学生参与课程录制,233名一线教师走上中国教育电视台现场上直播课;全国每天收看直播课用户2500万左右,课程覆盖用户超过3.1亿;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开设丰富的地方和校本特色课程,学生获得多样学习选择……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付出的努力。


从2月17日起,清华附小组织教师在工作日每天上午8点至12点,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4频道《同上一堂课》直播为全国上亿小学生不间断上课,打造精彩空中课堂、丰富网上优质资源、指导学生居家学习,在战疫大考中弘扬成志精神,为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课程直播3个多月来,以良好的收看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各地师生、家长等多方好评。近日,记者走进清华附小,了解这所学校参与电视直播背后的故事。


科学定位——


为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优质供给


延期开学期间,福建省明溪县实验小学六(4)班学生孙怡琳爱上了每天收看清华附小的直播课。“老师们的语言生动有趣、课堂内容丰富,让我在家也能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空中课堂,我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孙怡琳说。


孙怡琳表达出了许许多多小学生共同的学习感受。疫情影响了学校开学,但儿童的成长没有暂停键。清华附小承担的直播课覆盖小学全学段一至六年级,每一个上课时段由一名教师进行两堂各15分钟微课,形成共30分钟的课堂。


谈起参与直播课录制,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窦桂梅把它看作一次利用危机的“教师团建”过程,是战疫里的一份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使然。“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压力很大!如何实现‘儿童站立课堂正中央’从线下到线上的跨越,从清华附小成志少年主题教学到全国同龄儿童主题教学,对学校是一次专业素养的大考!”


为了答好这次非常考卷,课程播出至今,学校管理团队固化了两个习惯:每周到每门学科的备课组参与指导,对每节课、每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雷打不动,每天上午观看当天直播,确保每节课最终的呈现质量。然而,学校的压力还不止这些。


不同于录制线上课程,直播课更考验教师。课程面对的是全国的小学生,区域、学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有所获,课程该怎么定位是首先需要确定的问题。


经过团队多番研讨,直播课被定位为学习导学课,窦桂梅在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同上一堂课》观课导引,让学生明确如何以直播课为载体促进由自己学习走向自主学习,并最终实现自动学习。


“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让学生感觉虽然不能把学校的课堂搬到家里,但仿佛是在平常的教室里。”清华附小负责教学工作的胡兰老师说,“我们期待营造这种第二现场的熟悉感、参与感,在抗疫特殊时期不仅教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习,还能起到心理抚慰作用。”


课程定位有了,如何将这样的理念有效落地?


依据多年来成志教育办学经验,清华附小设计了直播课实施方案:按照“预学、共学、延学”动态流程,体现“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学习策略,引导“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理念根植课堂。预学阶段,先有教师激发,学生预判主题,并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学习;共学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产生感悟、体验;延学阶段,教师推荐,学生延伸理解,从而实现学科素养培育目标。


清华附小负责直播课项目的汤卫红老师介绍,直播课采用全国通行教材版本,难度上尽可能兼顾各地小学生适应性,严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每门学科,特别是面对疫情把积极心理调适、居家自主锻炼、全学科主题阅读、家务劳动实践、关注疫情抗战等纳入课程设置。形式上,适应电视媒体传播的特性,力求灵活多变,巧用可看、可听等各种元素吸引儿童认真观看,每天产生学习期待。


团队建设——


线上线下集体教研打磨高品质课堂


在教师们看来,台前幕后都是舞台。


为了把关好每一节课的直播质量,学校建立多方协同备课机制,立足线上线下,形成了25个一体化协同备课团队,共同研究;特级教师带团队指导课堂,资深教师捆绑年轻教师,团队集体把关语言、陪伴鼓励;学校还组成外部“第三方专家”咨询顾问组,进行课前诊断和课后点评,整体形成校长领衔、专家引领、特级同行、伙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扎实教研链条。


刚刚入职一年半的音乐教师孙赫爽,在直播课中执教了《卖报歌》和《红星歌》两首儿童歌曲,课后写了一篇心得《直播课成长“三步曲”》:深挖教材,从关注形式到关注内容、解读乐谱,包括音乐情绪、结构、符号、节奏型等所有细节;教学内容和形式艺术化加工,使二者高度匹配;点石成金,挖掘艺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直播前,窦桂梅在艺术组审课时听了孙赫爽的课,感觉匠气太重,音乐学科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性体现不足,提议将两节课用“传承”作为主线串联起来,引导新时代少年儿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作为清华附小德育工作负责人,张华毓身兼多职,主管学生教育工作、牵头学校艺体学科课程……她两次登上直播课的讲台,在听取大家建议时,她认真吸纳每一个金点子。


分工不分家,本色做人、角色做事,多元整合的思维同样运用在课程教研。为了让直播课不仅服务于学生,也成为教师培训好资源,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跨学科听评直播课,打通学科壁垒、建立全科思维,学科间互相学习。教师们每天线上撰写听课心得,群内共享课程的优点、亮点、改进点,每周将听课心得反馈给直播课教师,建立起了“一所直播课上的教师进修学校”。


从语文教师身上学习到语言、表情、体态语的教育性;从数学教师身上学到问题驱动、思维体操的力量;从英语教师身上学习情境调动、活学活用的价值……这些教育性融合为一体,促进教师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练就新基本功赋能课堂,提升育人品质。“2019年,我们校区新进了14名新教师,目前已有12名上了直播课。他们虽是年轻教师,但在团队教研的引领下淬炼奋进,实现了自身蝶变。”清华附小副校长王玲湘说。


示范引领——


公益行动助推形成教育发展良好效应


“特殊的开学季,学校教师成了‘主播’,当我们对线上教学忐忑不安时,清华附小直播课让我们有了方向,有了齐聚云端共研学的机遇。”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钢铁大街第四小学数学教师鹿景丽说,直播课贯穿“预学、共学、延学”流程,有温度、有内核、有升华,实现了课前预学确定主题、共研共学悟识其渔、延学践行深度关联。


如今,这样的教学理念和课堂策略已经被鹿景丽熟练掌握,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切入口和教学起点。同时,指向性明确的共学和更深层次问题探究,加深了知识内核主题检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拓展。“课堂更高效,也更受学生们欢迎。”


清华附小的空中课堂让山东济南高新区金谷德艺小学校长张薏感受颇深:“清华附小直播课是学生学习方法迁移和运用的样本,也是全体教师线下教研的范本。学校要借鉴经验,努力从课堂问题出发,在研究中解决儿童真实的学习问题,进而提升教师理念、理论与实践融合能力。”


一件大事,一场硬仗,一次关键引领。


在疫情特殊时期,公益直播课走近师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熏陶,也悄然点燃一场教与学的变革。一个面向全国小学,推动价值观引领、课程改革、公益服务的“磁场”正在发生作用,儿童教育观改造、教与学方式变革、课程新样态新实践、直播课主题教研、组织化团队建设等样板方案,纷纷进入更多学校的视野,教育教学好理念和好做法走进了日常课堂。


透过直播课,清华附小为优化学校教学和管理提供了一个个范例。共在蓝天下,同上一堂课。学校用公益行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示范引领形成助推教育发展的良好效应。直播课可以回看,便于深化学习,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小学,把课程作为继续教育资源,带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育人虽未处在疫情的最前线,但要肩负一份职责,做好分内事,守好责任田。”清华附小副校长刘建伟说。


诚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与文化,也有着不同的学生基础,但这不妨碍学校对创新的追求。就如同直播课传递的教育使命,真正的教育是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把学生的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原国家督学成尚荣说,“同上一堂课”是蓝天下最美的课,是“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到课堂和学习中的可贵探索。清华附小将课堂教学纳入更高水平育人体系,让立德树人寻找到学科教学的实现方式。每节课都生动体现了主题教学的价值意蕴,让学生的学习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走向生动又走向深入。


据统计,北京18所中学和一个教研部门承担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课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清华附小是小学阶段课程的唯一承担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期间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为全国1.8亿名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服务。在课程资源建设上,一批像清华附小这样的优质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参与其中,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作出了积极贡献。线上教育为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让薄弱学校、艰苦边远农村地区孩子能够走进优质学校课堂学习,跟城里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健康成长。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从扶贫到扶志,教育大有可为。优质和公平是教育重要的时代命题,一所有担当的学校应当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为教育整体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竭尽全力。身处新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效应,创新教育扶贫模式,扩大辐射效应,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共奋进。”窦桂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