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聋哑职业学校学习心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

作者: 范海宁

一、基本情况

小桃,女,出生于2006年9月25日,一级残疾,残疾类型为听力语言障碍。家庭人口情况:父亲(听力残疾)、母亲(智力残疾)、弟弟(5岁)。2017年无为县进行义务教育普查,发现该生从未入学。 2018年9月,该生由我校接收,正式入学籍,就读于一年级,开始接受义务教育。该生家庭为当地低保户,父母因都是残疾人,工作能力较低,收入主要依靠政府、学校、社会等各部门的各项扶贫政策。因家距离学校较远,该生平时住校,两周回一次家。

小桃入校时比较孤僻,不喜欢和同学交往,也不爱参加学校的活动,总是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同时,她存在一定的行为习惯问题,物权意识比较薄弱,看到喜欢的东西便想占为己有。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均较差,在学校出现过尿床和翻垃圾桶的行为。因为小桃的种种表现,班级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她,她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二、原因分析

1.原生家庭的影响。该生生活在农村,父母又均是残疾人,对她的教育意识极其淡薄,家里重男轻女,在生了健康的弟弟后,其父母更是对该生不管不顾。家人并未在其适龄年龄让其接受义务教育,致使她12岁才开始入学读书。而之前一直在村里游荡,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卫生和行为习惯。

2.村里环境的影响。该生家庭在村里算是十分困难,加之其是特殊孩子,村民大多对她比较纵容。她需要什么,就去村里各户“拿”点什么,村民们看她可怜,也从来不会制止,殊不知这样反而害了孩子,甚至可能会致使她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集体的排斥。该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地在给班级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严重破坏了班级、甚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被集体接纳的她越来越沉闷,无法向任何人敞开心扉。

三、辅导措施

作为教师,要从她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及疏导,促使她改掉身上的恶习、不断提高能力。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她难免有些情感上的缺失,所以我会加强对她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首先,为其制定个人行为记录表,化惩罚为奖励。由于长期缺少积极教育,在该生心里认为,任何东西,只要我喜欢,就可以拥有,不分你、我、他。要转化这个错误的概念需要长期的过程。我变惩罚为奖励,先从最基本的保持一天开始不拿别人的东西开始,然后是两天、三天、一周……在这个期间,只要该生能够做到“别人东西我不拿”,我就会及时的给予文具、零食等奖励。相反,如果她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又开始“拿”,我则会用取消奖励的方式代替惩罚。这种“变惩罚为奖励”的方式能够积极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次,深入该生生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该生长期住校,这对于锻炼学生自理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班主任,我走进她的寝室,教她整理床铺、衣柜,学会自己洗衣服、叠衣服、洗澡洗头等。督促她以干干净净的状态迎接每一天。

最后,挖掘闪光点,促进转化。我发现,虽然小桃身上有一些缺点,但她依然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她喜欢美好的事物,也喜欢做手工。为此,我在网上购买了一些钻石画的材料包,并教她制作。她两周回家一次,周末在学校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来做钻石画,不仅可以丰富课余生活,更能够大大避免她因无聊而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完成作品后再次给予肯定和奖励,并拿到班级展览并表扬,大大提高小桃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她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

四、辅导效果

一年、两年过去,小桃的改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她学会自己洗衣服、收拾宿舍,周末会和生活老师一起进行劳动,不再拿别人的东西了,看到熟悉的老师会主动问好,接受别人的帮助会说“谢谢“,她逐渐融入集体,主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也慢慢积累了很多钻石画作品。资助她的爱心组织还说要帮她筹备义卖。小桃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师和同学们也越来越喜欢她了。我相信他通过他自身的努力,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去影响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转化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内心,用我们的真情换取他们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