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遇到你是我今生最大的缘

来源: 中小学网络党校 作者: 陈登银 发布时间:2020-11-10 14:39

“小冉,记得给花浇水哟!小冉,你把作业抱到讲桌上吧。小冉,没有彩色粉笔啦?小冉,小冉……”“老师,我来啦。老师,我来做……”现在的小冉积极向上,是班级的热心肠,是老师的好助手,可她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小冉是个城中村的孩子,父亲靠着征地拆迁的补偿日子过得非常滋润,母亲在KTV上班,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母亲刚刚走出家门开启灯红酒绿的工作,通常在凌晨三四点带着微醺的醉意迈进家门。小冉有时很晚也没有一口热饭,有时又在父母的争吵声中惊醒,她孤独无助。我刚接班不久听说父母离异,她跟父亲生活,在之后的几个月里,父亲找了新的伴侣,接着有了一个弟弟,她就成为家里三不管人员。每天上课迟到,经常性地完不成作业,即使偶尔上交作业,作业本破旧,本子上到处是墨迹。皱巴巴的校服上,袖口领口污渍到处都是,黑中泛黄。测试成绩经常不及格,从开始的形式上改错变成后来有错不改,她已习惯了自己成为别人眼中什么都不行的孩子。老师们看了直摇头,同学们见了躲开她,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姑娘变成众人嫌弃的丑小鸭。作为班主任的我更难以忍受的是需要家长配合的所有工作,不来参加家长会,不完成带回去表格的签字,打不通电话等等,一个总是拖班级后腿的“脏”女孩,越看越丑,越看越让人讨厌,年幼的她仿佛早已知道自己讨人厌似的,总是默默地来,默默地走。

在一次中国好老师课程学习中,一位老师说道:“现在遇到的每个孩子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缘分,他可能只是教学生涯中的过客,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是今后家庭教育的主力军。”我不禁想到班里的小冉,遇到她可能就是今生最大的缘分吧,这不是她的错,如果说错,那也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不负责任家庭的错,怎么能把抱怨放在孩子的身上呢。想想作为农村出生的我如果没有遇到当时的好老师,怎么能跳出龙门寻得这样一份工作呢?小时的我可能也很脏,可能也很调皮,甚至也可能不完成作业,这个孩子如同镜子一样,让我看到年少上学的样子。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该怎么办呢?一天晚上,偶然拿到一本《意林》,忽然看到一个“移山大法”,让我猛然想起穆罕默德教授教徒弟移山大法的典故,“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灵机一动,我终于找到办法了。我改变不了她的家庭现状,那我就改变我自己吧。她不靠近我,我就主动向她靠近吧。

我安排学习委员与她同桌,并记下她的电话,课上让学习委员关注她的学习状况,哪里不懂下课后立即问。课后,与学习委员一起到办公室帮老师抱作业,开始进出老师的办公室报告的声音如蚊蝇,连眼神也不敢与我交流,我总是找话题与她交谈,大多不谈学习上的事。我发现她的语言表达很好,笑起来小脸上有两个迷人的小酒窝,整齐的妹妹头下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有些许可爱。“小冉,教室里的两盆花归你管啦!注意浇水哟!”她立刻应声而答,干脆利落,肯定中带有高兴。每天利用早读时间,我就第一个先批改她的作业,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点点进步及时鼓励,课后抱作业时,让她看看优秀作业是什么样子的?慢慢地,生字词抄写做到工整。

还记得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运动场上热闹非凡,就快要到她参加100米的比赛了,我让同学们自制加油卡片,并把之前用剩的红布做了宣传横幅,男女生分成两列站在跑道两侧,开赛前,我亲手为她别上号码簿,并对她说:“加油,小冉,你是最棒的,我们都看好你,我在终点等你哟!”她激动地点点头,说:“老师,我一定拿出吃奶的力气。”我们相视一笑,仿佛是早已熟悉的知己,彼此心灵感应。飞奔在跑道上的她像离弦的箭,我和班上的同学齐声高呼:“小冉,加油!小冉,加油!”横幅、卡片高高举起,犹如是她的赛跑专场,粉丝们热情似火。我在终点紧紧地抱住她,她却小声说:“老师,我没给班上丢脸吧!”我立马大声说道:“你真棒!你是班级短跑小健将!”看到她活泼自信的样子,我的内心顿时觉得有满满的成就感。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那个学期期末测试,老师们看到她的作文忍俊不禁,议论纷纷,因为作文要求“至少300字”,在写了六七十个字后,她无话可说,后面写道“怎么办?我还差两百多个字呀,谁能借给我,快快快,到交卷了,我还没完成,怎么办?怎么办?”各种神重复,让改卷的老师大笑一番。她基础差,习作对她来说难于上青天,试卷发下去后,我单独找到她,问道:“你为什么这样做?” 她低下头,拽着衣角小声说:“我不能让老师失望呀!怎么也要字数达标吧,不然怎么对得起您呢?”我耐心地劝说道:“你的想法很好,可是这也说明要加强习作了,平时多看课外书,老师这里有一本课外书和作文书,拿回去假期好好读一读,开学跟老师说你喜欢的作品吧。

从那以后,作业变得认真了,积极帮助班级做事,从不怕脏不怕累,就在四年级上学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的习作中,她说道:“陈老师,感谢您,遇到您是今生最大的缘分。” 也许,她就是小时的那个我吧,遇上她也是我今生最大的缘分。

(作者:陈登银,文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