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学习 操作指南 服务热线:400-811-9908

【辽宁】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来源: 中小学网络党校 作者: 徐静 发布时间:2021-10-29 13:46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载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校教学目标之上,各个学科有其在操作上的宏观目标——课程目标。在学校教育目标及课程目标的指引之下,整个教学活动都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支配。从教学目标的功能方面看,教学目标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同时还具有激励功能、评价功能等。因此,课堂教学工作也要有明确的方向,课堂教学明确的方向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也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心理辅导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心理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检验心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参考依据。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制定准确、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心理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及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现实中,一些教师普遍在心理上重视教学经验,轻视教学目标,甚至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写在教学设计里的一个形式,是用来应付学校和上级领导检查工作的,缺乏制订课堂教学目标的意识,更不会用课堂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将其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目标在一线教学中常常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作为心理学科教研员,经常组织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评选活动,在老师们上交的教学设计中发现了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些问题,我尝试着将这些问题归类概况,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没有目标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一线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的会陷入这样的一个误区,即在一开始准备一节课的时候,首先大量的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活动材料,误认为活动越多,教学设计也就越精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好。的确,活动是心理课堂的“血肉”,一节好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精彩的、发人深省的活动,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魂”,丢失了“魂”的“血肉”仅仅是“行尸走肉”。心理课上所选择的活动必须围绕在课堂教学目标这个大方向之下,课堂教学目标始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因为很多老师忽略了课堂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活动往往偏离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忘记了活动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忽略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听了之后不知道老师要通过这堂课要带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听课后和老师交流的时候,问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她们才恍然大悟,自己早已经忽略了教学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要往哪个方向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才考虑如何去做,这样既可以避免费时费力,又能少走些冤枉路。再则,只有目标清晰明确,才可能有板有眼地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和其他学科课程不同,但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是相同的,目标明确,方向才明确,教学效果才能好。

(二)课堂教学目标太多又复杂、缺乏核心目标。

由于课时的限制,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要达成的目标不可能太多,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中小学开设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师参考用书,唯一的指导性文件就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其中只是给出了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示。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能参考的材料不多,很多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唯恐遗漏,一味地贪多求全,仿佛只有面面俱到了才能够放心,这样往往在事实上出现目标的混乱,堆积,缺乏层次性,导致核心目标被淹没。课堂教学目标太多,没有核心目标所用到活动也多,上课像是走流水账,没有重点,学生体验不深刻,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这是一节题为《赢得友谊》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目标:1.知道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的重要意义;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知道怎样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初步学会建立和发展友谊的技能和方法。2.通过课堂表演、课堂讨论、情景演示和装扮友谊之树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中,了解如何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3.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体验亲密无间的同学友谊,学会关心别人,多做诤友,广交朋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课例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太多又复杂,没有核心目标,这些目标在一节课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拉泽尔(美国教学论专家)在其代表作《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一书中写道;“需要记住,你只是在设计一课的教学,而不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即使这一课需要用几天来完成,你的目标也只能围绕学生在一次学习体验中所能够完成的题目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分析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确定重难点,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是面面俱到,最终在40分钟至多45分钟课堂上,平均分配给每一个教学目标落实的时间可能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面面俱到导致的结果一定是面面不到。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要简化课堂教学目标,突出核心目标。

(三)课堂教学目标笼统抽象,没有可操作性。

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抽象,缺少操作性,我们不能泛泛的将“完善自我”“调适不良情绪”“健全人格”等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应该将这些抽象、笼统的概念加以具体化。例如:一位老师在《走近亲情,感恩父母》这个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1.通过活动,走近亲情,感悟要感恩父母。2.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从这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笼统而抽象,我们只是看到了要感恩父母,究竟是如何实现感恩父母的呢?没有任何的可操作性。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而又无法操作的,学生会感到摸不着头绪。目标越具体,就会越容易实践。

二、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原则

(一)明确和清晰

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对于规定的课时完成辅导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要设计出明确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使用晦涩、含糊不清的语言,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的具体表现及其表现可能产生的后果。2.不使用模棱两可的、容易产生歧义或有争议的表述,例如“避免出现早恋现象”,“早恋”是很容易引发正义的。3.不使用太长、太复杂的句式,例如下面这句:“让学生客观、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探索自我的重要意义,并且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途径探索自我,使得学生明确深刻而全面地探索自我成为可能”。4.不使用大而空的、标语口号式的语句,例如:“呼吁以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创造美好、和谐的班集体而努力”。明确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首先从描述上给人的感觉是简单,其次是层次清晰,方向明确,让人一看立即能够明白通过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老师要带给学生的是什么。

(二)具体可操作

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标明确和清晰的基础上,将目标细化为可以观察、评定并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行为目标的编写,均应该以行为动词为开端,如“理解∙∙∙∙∙∙”“认识∙∙∙∙∙∙”“描述∙∙∙∙∙∙”“使用∙∙∙∙∙∙”“改变∙∙∙∙∙∙”等,都是以动词为开端的。这样描写的行为目标可以观察,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评定方法来评估,并可以通过一定的辅导活动加以训练和塑造。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目标的设计要具体可操作。这里的可操作首先指的就是,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转变什么等等,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等等,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等等。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上位目标的描述上。

下面我们看一下心理辅导活动课《说句赞美的话》的课堂教学目标实例:

初稿: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赞美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进而认识赞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帮助学生发掘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优点,提升自信心。

          3.学会如何表达对他人的欣赏和赞美,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修改稿:1.提高赞美他人,发现他人闪光点的能力。

              2.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提升自信。

              3.体会被他人赞美时的感受。

从这个教学设计的初稿来看,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多、大,而且混乱缺少可操作性,经过修改后的课堂教学目标,简单、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目标的修改过程,教师对这节课的认识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活动也减少了,整个教学过程重点更加突出。

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贯穿始终。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完成既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目标要求而教,学生为目标要求而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制定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心中有目标,用目标来规范教学行为,谨防跑偏或者被学生带偏。教学中,注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可遇不可求的生成性目标及时把握。课堂教学结束后,积极利用多种手段,选择合适的测量评价方法,在目标的指导下反思教学、回馈教学。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反思的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结束后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教师要在本次教学过程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再设计教学目标。这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才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

(作者单位:阜新市教育服务中心)